回顾2021,不管是汽车行业还是手机行业,有一个名词贯穿了全年,那就是“芯荒”。不管是华为、三星,还是特斯拉、丰田,在这一年都饱受“缺芯”之苦。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缺芯背后,国内大厂不得已通过投资或者自建的方式自救,建立自主可控的半导体产业链。华为旗下的哈勃投资便是华为为了布局半导体产业链,而专门设立的公司。
2022年伊始,哈勃投资便有了一个大动作!1月14日,哈勃投资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的相关备案登记程序正式完成。这意味着,华为也将正式踏入私募行业,面向包括社会机构和个人在内的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进行半导体产业链投资。
哈勃投资成立于2019年4月,刚成立第二个月,华为就被列入实体清单了,华为海思半导体的发展受挫,可以说哈勃投资是带着国产半导体供应链发展的使命出生的。哈勃投资的投资领域主要是5G产业链、汽车电子产业链和芯片制造产业链,这几个板块也是华为目前的几个核心业务。三年来,哈勃投资不断加快半导体企业投资的速度。2019年,哈勃一共投资了6家企业。2020年,哈勃又投资了23家企业,这些企业几乎都是半导体企业。截至2021年末,哈勃投资的公司已经高达56家了,其中不少公司的投资规模都高达千万元甚至上亿。这些企业大多数都是正处在成长阶段的企业,和行业龙头相比还差很远,主营业务从芯片设计、芯片材料、设备生产到封装、测试、电子设备自动化,贯穿了半导体产业链的全部环节。
有了华为的投资,这些企业不仅拥有了资金和订单,还能得到华为的人才、技术和销售渠道支持,其生产的产品也有了更多落地验证的可能。华为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就是通过自身的力量,加给予内地半导体企业在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扶持,与这些企业一同成长,推动国产芯片供应链的发展。为了投资更多公司,华为在哈勃投资上不断增资。最初的注册资本只有7亿元,一路增资到2021年5月,哈勃投资的注册资本已经达到30亿了。当然,这些被投企业,也给华为带来了不少收益,回报率最高的是思瑞浦,有35倍。当年1.1亿资金投资的山东天岳最近刚在科创板上市,回报率超过了20倍。截至1月12日,哈勃投资已经手握5个IPO了。
话说回来,华为为什么要在此刻踏足私募基金行业呢?在这之前,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什么叫私募。
私募是与公募相对应的概念,它是向小部分人或者机构出售股票,股票不会上市流通,也不需要走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相关注册程序。通过私募投资,企业可以得到远超实业经营带来的收益,实现资金增值,打造企业发展生态链。
2021年,我国的私募行业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行业管理规模达到了19.73万亿元,有不少行业大佬都开始涉足私募,农夫山泉钟睒睒、娃哈哈宗庆后、以及小米、宁德时代、蔚来汽车、爱奇艺等都看上了私募生意,或是成立公司,或是直接投资,在私募投资领域进行布局。在这些大佬们纷纷投入私募怀抱的时候,华为却一直按兵不动。一直以来,相比其他公司在资本市场频频布局,在通信赛道遥遥领先的华为却对资本市场敬而远之,不仅因为各种原因至今未上市,在同行雷军进入私募行业的时候,华为也没有太大的反应。
此前,投中网对哈勃投资进行过报道,报道表示哈勃投资并非一个业务主体,也没有相应的人员配置。再结合哈勃投资所投资的公司性质来看,哈勃投资在华为这里并不是一个赚钱工具,而是为了应对美国打压、补齐短板,主动进行投资而设立的一个公司。
作为一个VC公司,哈勃投资相比起其他VC公司,更看重产业链的完整和与主营业务的协同,而不是被投企业的估值、内生增长以及退出收益等等。
2021年,在美国的制裁下,华为的日子过得并不顺畅,公布的2021年营收也只有6340亿,相比去年缩水了足足2574亿,并不乐观的成绩道尽了华为艰难的处境。在自身多艰的情况下,华为也没有放弃在半导体产业链的布局。
在私募行业蒸蒸日上之际,华为此番正式踏入私募领域,手上能够用于投资的资金也会更多。国内的半导体产业链或许将会迎来千亿资金的涌入,相关公司能够得到的资金支持也更多,这大概也是华为最终决定进入私募的原因之一。